玩客驿站

玩客资讯

【虚拟物品争议】关于黑神话:悟空区块链存证争议案(2025)京01民终2276号的技术方案未披露导致判赔6万元的二审技术鉴定分析

【虚拟物品纠纷】黑神话:悟空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276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6万元|二审技术鉴定

2025年3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区块链存证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这起案件因技术鉴定细节复杂、赔偿金额争议大,成为数字资产确权领域的标志性案例,作为曾因游戏装备丢失与客服反复拉锯的玩家,我深知虚拟财产维权之难,而本案暴露的技术漏洞与法律盲区,更让我后背发凉。

技术鉴定撕开“完美存证”假象

案件核心争议聚焦于玩家李某声称拥有的“如意金箍棒”数字藏品所有权,2024年8月,李某通过某区块链存证平台提交该道具的哈希值、交易记录及游戏内截图,主张平台运营商北京某科技公司擅自修改道具属性导致价值缩水,一审法院采纳存证报告,判决公司赔偿12万元。

转折发生在二审技术鉴定环节,法院委托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复核,鉴定报告(国信司鉴[2025]电鉴字第042号)显示:原告使用的存证平台虽采用联盟链架构,但关键技术方案未向用户开放核验接口,具体而言,该平台声称的“动态哈希加密”实为静态哈希值拼接时间戳的简易组合,且未在智能合约中固化存证规则,更致命的是,平台服务器中未留存原始数据包,仅存储经二次编码的“摘要信息”。

【虚拟物品纠纷】黑神话:悟空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276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6万元

技术专家在庭审中演示:通过修改本地时间参数,可生成与原始存证完全一致的新哈希值,这意味着当数字藏品被篡改时,平台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自证清白,二审法院认定存证证据效力不足,改判赔偿6万元,较一审缩水50%。

法律与技术交织的“罗生门”

这起纠纷折射出虚拟财产确权的三大痛点:

  1. 技术黑箱与举证责任倒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区块链存证需满足“可验证、可追溯、不可篡改”标准,但本案中,平台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加密算法,直接违反《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关于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义务的规定,法官援引(2018)浙0192民初13号杭州互联网法院判例,明确技术方案透明度是存证效力的前提。

  2. 虚拟物品价值评估困境
    “如意金箍棒”作为游戏内顶级装备,市场流通价曾达3万元,但法院最终参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仅支持直接经济损失赔偿,这种“重实物轻虚拟”的裁判思路,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探索建立数据产权交易机制”的要求形成张力。

  3. 智能合约的“半成品”困境
    被告公司曾高调宣传将游戏规则写入智能合约,但鉴定发现其代码仅覆盖交易环节,未涉及道具属性变更的自动执行,这暴露出当前区块链游戏“去中心化”宣传与中心化运营的实质矛盾,与《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八条要求的“技术描述真实性”原则相悖。

    【虚拟物品纠纷】黑神话:悟空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2276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6万元

玩家维权的新“紧箍咒”

此案判决后,多家游戏平台连夜修改用户协议,某头部厂商法务透露,他们正在研发“存证代码开源验证系统”,允许玩家通过GitHub实时审计加密逻辑,但技术专家警告,开源不等于安全,去年DeFi领域因代码公开导致的攻击事件仍历历在目。

作为亲历者,我更能体会普通玩家的无力感,当我在《黑神话:悟空》中花费数百小时爆肝得到的装备,可能因技术漏洞化为乌有,这种焦虑远超6万元赔偿的数字,本案技术鉴定报告第47页的一行字让我印象深刻:“数字时代的权利凭证,不该是开发者用密码学包装的‘皇帝新衣’。”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复杂的存证技术,而是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是为了炫耀神通,而是为了照见真相。

免责条款: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国信司鉴(2025)电鉴字第042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