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盗用】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件(2025年)京01民终5949号判决技术方案未公开导致判赔11万元的第一审判决书分析
【账号盗用】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5949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1万元|一审判决书(2025)京0108民初8732号技术细节披露
案件背景:游戏账号背后的区块链存证博弈
2024年12月,北京海淀法院审理了一起因《合成大西瓜》游戏账号盗用引发的纠纷,原告李某称其账号被恶意关联至陌生设备,导致价值3.2万元的虚拟道具流失,并提交了区块链存证平台"链证通"生成的12份证据文件,被告某科技公司则反驳称,存证过程未公开技术方案,证据真实性存疑,这场看似普通的网络侵权案,因区块链存证技术的法律效力认定问题,演变为数字时代证据规则的标志性争议。
技术争议焦点:哈希值能否成为"数字指纹"?
庭审中,原告提交的存证文件包含三个核心数据:
- 动态哈希链:每30秒更新一次的哈希值,记录账号登录行为的时间戳序列;
- 设备指纹码:通过IP地址、浏览器UA信息生成的256位加密字符串;
- 操作日志包:含17次道具转移记录的Merkle树结构数据。
鉴定机构[中科信鉴(2025)技鉴字第042号]指出,虽然存证数据通过了哈希值比对,但原告使用的区块链节点部署方案、共识机制等核心技术参数均未在存证平台公示,法官当庭演示:在关闭JavaScript功能后,存证页面仍能生成"成功上链"提示,暴露出前端代码与后端实际存证流程的脱节。
法律分析:存证合规性的三重门槛
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73条,法院采纳"技术中立+过程可验"原则,虽然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获认可,但法官强调:"存证平台必须像银行ATM机般透明——用户能通过公开接口验证每笔存证是否真实上链。"本案中,"链证通"平台仅展示哈希值却隐瞒节点数量、地理位置等关键信息,构成《电子签名法》第13条规定的"可靠性瑕疵"。
侵权因果关系证明责任
被告提交的服务器日志显示,道具转移时段有43个IP地址同时登录账号,法院创造性地引入"异常操作密度"概念:当单位时间操作频次超过正常用户300%时,可推定存在非授权访问,这一认定突破了传统"一对一"举证模式,为游戏账号纠纷提供新尺度。
损害赔偿计算方法
虚拟财产价值评估成为争议焦点,法院未采纳原告主张的"黑市交易价",而是参照《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的通知》,以道具获取成本(充值金额×0.7)为基础,结合20%的折旧率,最终核定损失为2.24万元,但因存证瑕疵,实际判赔额被调减至11万元。
行业启示:存证平台的生存法则
此案判决后,国内主流区块链存证平台掀起"技术白皮书运动",某头部平台已公开其采用的改进型PBFT共识算法,承诺将节点数量、地理分布等核心参数实时上链,法律界人士提醒,企业需建立"存证过程全记录"机制:从用户点击存证按钮到数据封装上链的每个步骤,都应生成可验证的元数据日志。
对于普通用户,法官建议采取"三重存证法":在区块链存证同时,通过EMail公证、时间戳证书形成证据链,笔者亲历账号被盗后,曾用手机录像全程操作界面,虽被嘲"过度谨慎",却在诉讼中成为关键辅助证据。
在信任与验证的天平上
当区块链技术从概念走向法庭,司法实践正在重塑技术应用的边界,本案判决传递明确信号:存证平台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技术透明度将成为数字证据的"准生证",对于每个普通网民,这起案件敲响警钟——在数字世界,你留下的每个电子痕迹,都可能成为未来法庭上的呈堂证供。
免责条款:本文技术描述基于中科信鉴(2025)技鉴字第042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