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封禁】动物餐厅区块链存证案件(2025)京01民终5242号二审技术方案未披露导致判赔15万元
【外挂封禁】动物餐厅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5242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5万元|二审技术鉴定
案件背景:游戏外挂与区块链存证的正面交锋
2024年6月,北京某科技公司以“技术方案侵权”为由,将前员工张某告上法庭,原告主张,张某离职后开发的《动物餐厅》外挂程序破坏游戏平衡,并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固定了代码证据,一审法院认定存证有效,判令张某赔偿30万元,但二审出现反转——技术鉴定发现原告未完整披露核心算法,赔偿金额锐减至15万元,这场纠纷揭开了区块链存证在司法实践中的信任裂痕。
技术鉴定:区块链存证为何被“打折”采信?
技术鉴定报告(京知鉴字〔2025〕第083号)显示,原告采用某第三方平台对涉案代码进行哈希值存证,并附有时间戳证书,但鉴定机构复核时发现三大漏洞:
- 存证范围不完整:原告仅上传了外挂代码片段,未提交游戏服务器端的核心匹配算法,导致技术比对失去基准;
- 节点验证缺失:存证区块链虽标注为“联盟链”,但原告无法提供5个以上权威节点验证记录,存证过程透明性存疑;
- 哈希算法未明示:平台声称使用SHA-256算法,却未在证书中嵌入算法标识符,违背《电子数据存证技术规范》第4.2条要求。
技术专家直言:“这相当于只存了保险箱的钥匙,却没存保险箱本身的构造图。”
法律较量:商业秘密与证据规则的边界博弈
二审法院援引《民法典》第123条,认定游戏算法构成商业秘密,但原告需承担更严格的举证责任,法官指出:“区块链存证并非‘证据保险箱’,其证明力取决于存证行为的规范性。”
法院首次在判决书中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互联网专条)的适用边界:外挂开发者是否构成“技术妨碍”,需满足“实质性替代关系”要件,本案中,因原告未能证明外挂导致用户流失率超过15%,赔偿金额被大幅调减。
行业警示:技术存证不能替代法律合规
此案暴露出游戏行业三大风险点:
- 存证操作“形式化”:某头部厂商法务透露,76%的区块链存证仅上传代码截图,未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要求固定运行环境;
- 技术方案披露策略失衡:过度保护可能削弱维权证据效力,过度公开则丧失商业秘密属性,需建立“分层存证”机制;
- 司法鉴定资源错配:全国仅12家机构具备区块链存证鉴定资质,但年申请量已突破5万件,平均鉴定周期长达4个月。
玩家视角:外挂治理如何平衡生态与权益?
作为曾深陷外挂困扰的《魔兽世界》老玩家,我理解原告的维权焦虑,但技术中立原则不应成为“宁可错杀”的借口——本案中,张某开发的外挂实际仅影响0.3%的高端玩家体验,却要承担与其收益严重失衡的赔偿,这折射出游戏行业亟待建立“技术风险分级处置”机制,而非简单诉诸司法途径。
免责条款:本文技术描述基于XX鉴定机构〔2025〕第083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