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盗用】海盗来了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223号)技术方案未公开致导致判决赔偿2万元|一审判决书(2025)
【账号盗用】海盗来了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223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2万元|一审判决书(2025)
案件背景:虚拟财产纠纷撕开技术信任裂痕
2024年深秋,游戏玩家陈明(化名)发现《海盗来了》账号内价值3.8万元的虚拟金币不翼而飞,作为区块链存证平台"链证通"的付费用户,他立即调取存证记录,却收到游戏公司"证据链断裂"的拒赔通知,这场纠纷最终演变成全国首例因区块链存证技术方案未公开导致的司法判例,北京一中院二审维持原判,认定存证平台需承担举证不能责任,赔偿用户2万元。
技术争议焦点:区块链存证≠绝对安全
案件核心争议直指区块链存证行业潜规则,原告代理律师出示的司法鉴定报告显示,"链证通"平台采用混合存储架构:用户操作数据哈希值上链存证,但原始数据仍存储于中心化服务器,这种设计导致黑客通过DDoS攻击服务器后,能篡改本地数据并伪造对应哈希值,形成"双链不一致"的漏洞。
技术专家在庭审中演示:当攻击者控制51%算力时,可通过分叉攻击篡改历史记录,尽管本案未达此条件,但鉴定机构发现平台未披露其采用的改良PBFT共识机制具体参数,导致司法鉴定时无法复现存证过程,法院最终采纳《电子签名法》第13条,认定"未公开技术方案的技术措施,不能视为可靠电子签名"。
法律与技术的碰撞:存证效力如何认定?
判决书首次明确区块链存证的三重审查标准:其一,存证平台需通过国家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备案;其二,存证过程必须完整记录操作日志、网络地址、硬件信息等元数据;其三,关键技术参数应向司法鉴定机构开放。
本案中,"链证通"虽通过备案,但未在用户协议中明示其采用的"轻节点+全节点混合验证"模式,导致用户无法预知中心化存储风险,法院援引《民事诉讼法》第66条,认定平台未完成"高度可能性"证明标准,需承担不利后果,这与此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在(2021)浙0192民初359号案中确立的"技术中立不免责"原则形成呼应。
行业启示:区块链存证不是万能药
案件暴露出行业两大痼疾:一是"存证上链=绝对可信"的营销话术误导用户,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24年区块链存证纠纷案件中,63%涉及技术方案披露不充分;二是中小存证平台为降低成本,采用边缘计算节点替代全节点验证,导致数据可篡改窗口期长达47秒。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原告在维权过程中也暴露认知局限,其虽保留操作视频,但未同步录制区块链浏览器查询过程,导致关键证据链缺失,这印证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在《2024年度涉网案件审判白皮书》中的警示:用户需建立"存证+验证"双重操作习惯。
破局之道:透明化才是技术信任基石
判决生效后,"链证通"平台已公布技术白皮书,详细披露其采用的改进型RAFT共识算法阈值、多签钱包地址生成规则等核心参数,这种转变暗合欧盟《数字服务法》对算法透明度的要求,也为我国《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修订提供实践样本。
对普通用户而言,本案敲响三记警钟:优先选择通过ISO/IEC 27001认证的存证平台;定期用第三方工具验证存证哈希值;重要操作必须保留全流程录屏,毕竟在数字时代,技术信任需要法律规则与技术透明共同浇筑。
免责条款:本文技术描述基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5]鉴字第088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