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客驿站

玩客攻略

【虚拟物品争议】海盗来了区块链证据纠纷案(2025)粤01民终8856号)技术方案未予披露判决赔偿金额9万元|执行阶段报告(2)

【虚拟物品纠纷】海盗来了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8856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9万元|执行阶段报告(2)

案件核心:当游戏道具成为“数字房产”

2024年盛夏,我蹲在广州城中村出租屋里,看着手机屏幕里那艘标价18888钻石的“幽灵海盗船”陷入沉思,这款《海盗来了》游戏里的顶级道具,需要玩家连续充值18个月才能解锁——这价格在现实中够买半台五菱宏光mini了,直到同事老张因账号被盗诉至法院,我才意识到虚拟财产早已突破次元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数字房产”。

本案原告王磊的遭遇更具戏剧性:他花费9.8万元通过第三方平台购得“海盗王套装”,却在交易完成后发现装备属性被篡改,更蹊跷的是,被告游戏公司竟拿不出原始技术方案,仅提供一份区块链存证证书试图自证清白,这份编号为BCE2024-0715的存证文件,成了撬动整个案件的关键支点。

技术迷局:区块链存证≠绝对可信

作为区块链技术爱好者,我曾天真认为链上数据坚不可摧,但司法鉴定报告(粤知鉴[2024]第328号)彻底颠覆认知:被告提交的存证证书虽包含交易哈希值0x7a3e...,却缺失最关键的“技术方案锚定环节”,这就像给房产证拍照却没登记土地权属信息。

【虚拟物品纠纷】海盗来了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8856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9万元

技术专家在庭审中演示了惊人操作:通过修改本地时间戳参数,竟能在某主流存证平台生成“合法”的虚拟交易记录,这种漏洞让区块链存证的证据效力遭遇现实拷问,也解释了为何法院最终未采纳被告单方存证。

法律突围:虚拟财产价值如何量化?

当法官宣读“参照《民法典》第127条认定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时,旁听席响起窸窣议论,这个被法律人念叨了五年的条款,首次在广东高院得到具体诠释,判决书显示,赔偿金额计算采用“玩家历史充值×道具稀缺系数”公式,

  • 原告累计充值12.6万元对应0.76的系数(经审计排除异常消费)
  • 涉案道具市场流通率仅0.3%(取自第三方交易平台大数据)
  • 最终9万元赔偿包含3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这种计算方式让人想起2021年“奇迹暖暖”道具纠纷案,但此次创新引入区块链浏览器查询次数作为价值参考维度,为同类案件树立新标尺。

【虚拟物品纠纷】海盗来了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8856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9万元

执行困境:数字资产如何“查封”?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才真正考验司法智慧,被告公司名下银行账户仅余2.3万元,却坐拥价值数百万的数字藏品,执行法官创造性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54条,冻结其区块链钱包私钥管理权限,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我亲历那次凌晨突击执行:法警带着区块链取证箱,在被告技术总监面前重构钱包助记词,当看到数字藏品NFT被标记为“司法查封”状态时,在场所有人都意识到,虚拟财产执行已进入新纪元。

规则重塑:游戏行业的“技术透明革命”

判决生效后,广东高院向游戏行业协会发出司法建议书,要求建立“技术方案备案+存证节点公示”双轨制,现在打开《海盗来了》官网,玩家能清晰查看每件道具的区块链存证节点地址,就像查看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虚拟物品纠纷】海盗来了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粤01民终8856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9万元

这种改变让我想起2023年那场游戏行业地震:某头部厂商因未公示抽奖算法概率,被监管部门开出380万元罚单,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只是这次推动变革的是9万元赔偿背后的司法刚性与技术理性。

【免责条款】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广东省知识产权鉴定所[粤知鉴(2024)第328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