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被盗】关于贪吃蛇大作战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397号因技术方案未公开判令赔偿14万元的执行阶段报告
【账号盗用】贪吃蛇大作战元宇宙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397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14万元|执行阶段报告
案件背景:元宇宙账号背后的数字资产争夺战
2024年8月,北京某科技公司发现其运营的《贪吃蛇大作战》元宇宙平台中,用户"蛇王007"的虚拟房产、装备等总价值估算超50万元的数字资产被非法转移,经技术溯源,锁定IP地址指向原游戏代练人员张某,这场纠纷揭开元宇宙场景下数字财产权属认定的法律盲区。
作为元宇宙早期玩家,我曾目睹朋友因账号被盗损失三套限量版虚拟时装,那些用真金白银购买的NFT皮肤、用时间积累的排行榜荣誉,在区块链存证技术普及前,几乎无法追回,本案恰似数字时代"芝麻开门"的现代寓言——当虚拟财产具备现实经济价值,司法如何划定权利边界?
技术鉴定存证有效性:区块链证据链的"破案"时刻
北京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出具的《电子数据鉴定报告》(京网鉴字[2024]第128号)显示,被盗账号存在三处关键异常:
- 操作指纹突变:2024年7月15日凌晨2:17,登录设备从原告常用的华为Mate60 Pro突变为未知型号安卓机,触控压力参数偏离基准值67%
- 交易行为反常:价值8万元的"星河战舰"皮肤被以0.01ETH价格转至境外交易所,该地址与张某此前代练接单记录存在资金关联
- 存证时间戳:原告通过"至信链"存证平台提交的132条操作日志,经司法鉴定中心验证哈希值完全一致
技术专家在庭审中演示:通过对比区块链浏览器记录,被盗物品流转路径清晰可追溯至被告钱包地址,这种技术取证方式,与2021年杭州互联网法院首例区块链存证案的认证逻辑一脉相承。
法律争议焦点:技术方案公开性与商业秘密认定
被告代理律师抛出核心抗辩:原告主张的"动态加密协议"已通过逆向工程被破解,不应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但法院采信工信部电子一所的专项审计:
- 该协议采用混沌加密算法,初始值由玩家生物特征+设备指纹动态生成
- 代码虽在GitHub开源,但核心密钥派生函数未公开
- 2023年版本升级后,协议新增零知识证明模块,技术方案始终未完整披露
这让人想起2022年腾讯诉某游戏外挂团队案,当时法院正是以"部分技术方案未公开"为由,认定外挂制作者构成不正当竞争,本案判决进一步明确:元宇宙服务商无需公开全部技术细节,只要关键防护措施具备独创性即可主张权益。
执行阶段新挑战:数字资产变现的司法困境
虽然二审维持14万元赔偿,但执行阶段遭遇现实难题:
- 跨境追偿:被告张某已将部分ETH转入Mixin Network,需通过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跨境追索
- 虚拟财产处置:法院查封的"未来城"虚拟地块,在OpenSea平台挂售两周仅获3次出价,远低于评估价值
- 技术反制:原告申请禁止被告使用同类加密协议,但被告声称已转行送外卖,技术能力存疑
这折射出数字时代执行难的深层矛盾,参照《民事诉讼法》第251条,法院创新采用"行为保全+数字资产监管"组合方案,要求平台方冻结涉案账号365天,倒逼被告履行义务。
行业影响:从个案到元宇宙治理范式转变
案件宣判后,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元宇宙平台数字资产保护指南》,明确三项原则:
- 存证义务前置:平台需在用户协议中明示存证技术方案
- 举证责任倒置:当交易金额超5万元时,平台应主动提供基础证据包
- 技术中立边界:不得以"技术不可控"为由免除安全保障义务
作为游戏玩家,我注意到近期多个元宇宙项目开始公示其加密协议白皮书,这种变化恰似20年前电商行业建立"先行赔付"制度——用司法判例倒逼行业自律,或许正是元宇宙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北京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电子数据鉴定报告》(京网鉴字[2024]第128号)及工信部电子一所《软件源代码审计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