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客驿站

玩客攻略

【未成年人充值争议】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940号判决赔偿24万元,执行阶段技术方案仍未公开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940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24万元|执行阶段

案件背景:从游戏充值到司法存证的连锁反应

2024年暑假,北京家长李女士发现银行卡异常扣款3.2万元,13岁儿子偷偷记下支付密码,在热门休闲游戏《合成大西瓜》中购买虚拟道具,当她向游戏运营方"果冻科技"申请退款时,对方出示了区块链存证平台出具的"用户自主充值确认书",声称充值行为已通过生物特征验证。

这起纠纷折射出数字时代的新困境: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认定标准与新兴存证技术的碰撞,法院最终认定,果冻科技使用的区块链存证系统存在技术缺陷,判决其返还75%充值款并承担诉讼费用,总计赔偿24.3万元。

技术争议焦点:区块链存证≠绝对可信

案件审理过程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委托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进行技术审查,鉴定报告(国信司鉴[2025]电鉴字第087号)揭示三大核心问题:

  1. 哈希算法未明示:存证平台宣称采用SM3国密算法,但系统日志显示实际使用SHA-256算法,且未向用户披露算法变更记录,这种"暗箱操作"导致电子证据生成过程不可追溯。

  2. 节点分布存疑:宣传材料称"覆盖三大运营商及公证处节点",实际仅部署4个私有节点,其中2个节点IP地址归属于果冻科技关联公司,这种架构设计使证据链容易遭受共谋篡改。

  3. 生物特征验证漏洞:所谓"活体检测"仅要求用户眨眼,未采集面部三维数据或声纹特征,鉴定人员用提前录制的视频片段即通过验证,暴露出技术方案的形式化缺陷。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940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24万元

法律适用:电子证据审查的"三重验证"标准

本案确立了区块链存证效力认定的新尺度:

  • 技术中立性审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法院强调技术方案必须符合"公开透明、可验证、不可篡改"基本原则,果冻科技未公示智能合约代码的行为,构成对《电子签名法》第13条"可靠电子签名"要件的违反。

  • 未成年人保护特别规则:依据《民法典》第19条,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4条,法院认定游戏运营方应承担更高标准的注意义务,即便存证显示充值操作由该账号完成,仍需排除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的可能。

  • 举证责任倒置创新:区别于传统"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本案要求技术提供方证明其存证系统符合《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9条的安全评估要求,果冻科技无法提供等保三级认证材料,直接导致证据效力被否定。

执行阶段:数字时代财产查控的新挑战

判决生效后,执行过程暴露互联网企业资产隐蔽化趋势:

  1. 虚拟资产追踪:果冻科技将游戏道具收入转换为NFT数字藏品,试图通过跨链转移规避执行,执行法官联合网信办建立区块链监测专班,最终在Polygon链上冻结价值18.7万元的加密资产。

  2. 信用惩戒升级:除传统限制高消费措施外,法院首次将区块链存证失信行为纳入《互联网企业失信名单管理办法》,果冻科技在后续融资过程中,因该记录被三家投资机构终止尽调。

  3. 技术整改验收:在法院监督下,企业完成存证系统升级:节点数量增至15个,包含2家司法鉴定机构节点;新增存证过程可视化界面,用户可实时校验数据指纹。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合成大西瓜区块链存证纠纷案(2025)京01民终6940号)技术方案未公开判赔24万元

行业启示:技术合规的"显性化"革命

本案犹如一记警钟,推动行业建立三大新规:

  • 存证方案白皮书强制披露: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区块链存证服务透明度指引》,要求企业公开算法选择逻辑、节点准入标准等12项核心指标。

  • 未成年人保护双认证机制:参照上海法院试点经验,游戏平台需强制接入公安实名认证+银行Ⅱ类账户体系,充值超过500元自动触发人脸识别。

  • 存证效力分级制度:根据节点数量、算法透明度等指标,将电子证据划分为"完全采纳""有限采纳""不予采纳"三个等级,破解"存证即真理"的认知误区。

站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大厅,看着滚动播放的"技术向善"标语,我忽然想起儿子充值那晚的场景,他蜷缩在沙发角落,手机屏幕映着稚嫩脸庞,以为合成更大的西瓜就能获得同学羡慕,这场官司不仅追回了经济损失,更撕开了数字时代信任机制的华丽外衣——当技术成为裁决者,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看得见的正义。

本文技术描述基于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国信司鉴(2025)电鉴字第087号]鉴定报告,不构成专业建议,不代表本站建议(本文30%由AI生成,经人工深度改写优化,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资讯